电视剧看多了大脑会变蠢?

2018年01月31日 23:41  点击:[]


 

各位看电视看电影看各种节目都比小编更有经验的朋友们,今天这期心理危机干预,让我们从一道选择题开始。


 

 


 

说好了,在做出你自己的选择之前,先别急着往下翻哈~


 

 


 

提问:在你看来,下列5个有关看电视看电影的说法,哪个/哪些是靠谱的?


 

 


 

1.     看电视时间越长,智商越低


 

2.     看电视剧和电影能提高情商


 

3.     长期接触电视电影中的暴力情节会增长暴力倾向和犯罪机率


 

4.     小时候看电视时间太久会增大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机率


 

5.     小时候看电视时间太久会增大成年后患上糖尿病的机率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显然无法预知大家会怎么选。究竟你心目中的正确选项是否靠谱呢?别着急,你往下看。


 

 


 

 


 

 


 

 


 

 


 

-01-“你老是看电视,会变蠢的!


 

TV Watching Makes You Stupid!


 

 


 

这句话,小编自己小时候就听爸妈训过我无数次。


 

 


 

过了这么些年(咳咳我才不会暴露具体多少年~),这句话开头除了“电视”,还多了“手机”“B站优酷爱奇异”“朋友圈”“微博”等各种变式,然而变来变去,不变的是矛头对准的目标:多媒体。


 

 


 

不仅我们国人同胞有这种感觉,国外人也一样的。


 

 


 

在英文中,电视被戏称为“idiot box(蠢货箱)”,而看电视的人则被冠上了“couch potato(沙发土豆)”这样的名号。[1]


 

 


 

电视看多了真的会让人变蠢吗?


 

 


 

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正儿八经的科学探究,还动用了脑部影像技术!


 

 


 

2013年,来自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脑神经科学家Hikaru Takeuchi发布了轰动一时的研究成果。[2][3]


 

 


 

Takeuchi找来了290518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长在04小时之间。


 

 


 

下面就是猴赛雷的硬科技了:Takeuchi的研究团队扫描了这290个孩子的脑部结构。


 

 


 

脑部影像显示:孩子看电视时间越长,脑袋里某些部位也就越大或是越厚,进而可能导致许多不良后果。


 

 


 

例如,看电视越久的孩子,脑部额叶(frontal lobe)和额极皮层(frontopolar cortex)越厚。


 

 


 

这两个部位的厚度和智商IQ是成反比的,特别是言语智能(verbal intelligence包括词汇的学习和掌控、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文字逻辑思维能力等)。真实的IQ测试也从分数的降低上证明了这一点。


 

 


 

再比如,看电视越久的孩子,下丘脑(hypothalamus)也就越大,这可能导致更强的攻击性和好斗情绪(aggression,也会增加孩子将来罹患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情绪障碍(mood disorders的机率。


 

 


 

除了Takeuchi,更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孩在童年时期看电视时长每增加1小时,孩子长大后患上抑郁症的机率就会上升8%,甚至犯罪机率也会上升足足27%!青少年若是多看2小时电视,成人后得糖尿病的机率也会暴涨20个百分点……


 

 


 

如果说抑郁症和孩子宅在家里看电视、不和外界交际有关、糖尿病和看电视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那犯罪机率的大幅上升该如何解释?


 

 


 

 


 

 


 

 


 

 


 

-02- 当暴力和犯罪走下屏幕、走近观众


 

When Violence comes off the Screen


 

and Approaches the Audience


 

 


 

电视和电影剧情中的暴力犯罪,真的只停留在屏幕上吗?


 

 


 

社会心理学家会肯定地回答:“NO,它们真真切切地给观影者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用两大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Desensitization and Bystander Apathy


 

去敏感化和旁观者的冷漠


 

 


 

普通人对暴力(特别是极端暴力行为)都是非常敏感的。我们看到有人遭遇人身伤害时,都会很快地感到明显的不舒服。


 

 


 

但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比如看电视或电影时,我们明确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自己也“不会被暴力伤害波及”),如果我们重复多次、高频率地被暴力镜头和剧情“洗脑”,我们的大脑对这类事件的敏感度就会降低,甚至也不会觉得这有多“不正常”了,有点“见怪不怪”的感觉。


 

 


 

大家想一想:如果大马路上看到有人被打、被欺负,那儿肯定少不了围观群众 —— 也就是一群旁观者(bystanders)。


 

 


 

相信大部分旁观者不伸出援手的原因都是出于自保的,然而会有一部分旁观者是出于对类似事件的冷漠(bystander apathy)而袖手旁观。[4]


 

 


 

对这些人来说,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太多暴力镜头已经让自己对类似事件不再敏感,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看见活生生的人被打,也就像是自己在家里沙发上从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片段一样。


 

 


 

来自美国Ball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Longenberger就研究过《饥饿游戏(Hunger Games)》对其观众的影响。


 

 


 

 


 

 


 

Longenberger在其发表的学术文献中说道:看过《饥饿游戏》的人,不仅对暴力(violence)的敏感度显著降低,且剧情中呈现的人类压迫和奴役等话题,也在这些观众身上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perpetuation of oppression and slavery)。[5]


 

 


 

Observational Learning 观察性学习


 

 


 

如果说对暴力不敏感的冷漠者至少不会主动对他人施暴,在暴力剧情中习得的暴力倾向可就恐怖了。


 

 


 

斯坦福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urt Bandura)提出的观察性学习理论(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ry,一度颠覆同时期心理学界的认知。


 

 


 

其关键概念,是“榜样建立(modeling)”以及“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6]


 

 


 

什么意思呢?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


 

 


 

小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了一件乖乖的事情,爸爸妈妈就会给我们一颗甜甜的糖果作为奖励。这种事情发生几次之后我们就get到了:“做好孩子”和“得到奖励”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于是我们为了获得更多奖励,努力去做一个好孩子。


 

 


 

反之,如果我们哪天做了件坏坏的事情,爸爸妈妈没收了糖果,还打我们的屁屁。这种事情发生几次之后我们就get到了:“做坏孩子”和“得到惩罚”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于是我们为了避免再被惩罚,努力不做一个坏孩子。


 

 


 

以上都是在班杜拉之前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学习”的经典理论。但班杜拉牛B了,他说:


 

 


 

“我们难道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在亲自获得奖励、受到惩罚之后,才会get到自己该怎么做吗?”


 

 


 

答案显然是:NO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学习都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来完成的。就比如上面那两个例子,班杜拉认为,如果有个小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因为乖乖得到了糖果、又一个孩子因为坏坏被打屁屁,这个孩子自己虽然没吃到糖果又没挨打,ta也会get到同样的点:“嗯,我要做个好孩子,吃糖糖,不打屁屁。”


 

 


 

班杜拉的理论用来解释电视和电影中暴力情节对观众的影响,实在是太贴切了。


 

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心理学家Dr. Victor Cline就曾带领他的学术团队深入美国各家主流院线,研究各类电影中和暴力、犯罪相关的情节。[3]


 

 


 

 


 

 


 

Cline教授发现:


 

 


 

·每部电影中平均出现38个和暴力、性有关的场景,其中包括身体裸露、非法性爱、身体攻击以致伤残甚至大面积屠杀等


 

·57%的电影中,不诚实、不守规矩、违法等行为被渲染成一种积极正面的英雄主义(比如警察为了抓捕嫌犯做了丧尽天良、自身也违法的事情,但因为他是为了抓坏人,所以警察仍然是正义的英雄)


 

·38%的电影把犯罪行为被标榜为一种可以带人们走向成功、且不会招致严重后果的有利手段


 

·另有60%的电影把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情描绘成了正常的、可接受的行为(normal and acceptable


 

 


 

试想:如果我们看多了这样的东西,潜意识中慢慢培养起“做坏事也是可以得到好处的”、“做坏事也不会得到惩罚、是会被他人接受和谅解的”这种观念,再加上刚才提到的第一点“对暴力行为的冷漠”,会怎样呢?


 

 


 

这就是班杜拉的理论了。在这些暴力情节的例子中,施暴者就是观众的“榜样(model)”,而观众对这些暴力行为的复制就是“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


 

 


 

班杜拉还说:模仿学习会发生的概率和成功率,和「榜样-模仿者」之间的关系远近息息相关。


 

 


 

就比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越是觉得电影中的角色和我们是同类人,我们就越容易模仿他的行为模式。


 

 


 

回到上面Cline教授的美国电影数据。他的另一项发现就是:在绝大多数(87%)电影中,导演和编剧都拉近了那些使坏的“英雄”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同样的“英雄”。


 

 


 

让我们再回到之前已经提过的那项研究数据:小孩在童年时期看电视时长每增加1小时,孩子长大后的犯罪机率会上升足足27%


 

 


 

诚然,导致每个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如果这个罪犯的调查报告显示“此人自幼接触许多暴力和犯罪类的电视节目和电影”,我们是绝对有理由相信的。


 

 


 

(拓展思考:咱国内有类似的心理实验或研究吗?把电视电影中有关犯罪和暴力情节和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犯罪联系起来?如果你知道类似的社会调查,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如果没有…… 那这也许是我国很缺乏的一个社会研究课题。)


 

 


 

 


 

 


 

 


 

 


 

-03- 电视和电影真有这么坏?


 

Are TV & Movies Really That Bad?


 

 


 

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到文章开头的投票。


 

 


 

那么多关于电影和电视的“坏话”,真的靠谱吗?


 

 


 

如果你是位熟悉学术文献资料库的读者,在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这样的搜索平台随便试试“TV watching(看电视)”搭配“health(健康)”这样的关键词组合,就会发现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绝大多数说的都是看电视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侵蚀。


 

 


 

除了前面提到的智商降低、暴力犯罪和抑郁倾向、糖尿病,你还会找到看电视可能导致的一堆问题:肥胖症、睡眠质量下降、在校学生的行为问题,等等等等。


 

 


 

(为避免刷屏,这里就不附带各篇学术文献了,使用上面提到的搜索关键词,这些证据不怕找不到,只怕找到更多。)


 

 


 

小编相信:从某位学者用心完成的某项实验结果而言,文章开头投票题里的那些表述,都是靠谱的。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世上的事情实在是纷繁复杂,单凭看电视这一件事情,的确不可能解释清楚所有和健康、不良行为有关的问题。


 

 


 

我们只知道:这个时代,谁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视频节目。


 

 


 

从家中正在被更新换代的传统机顶盒到小米盒子、从爱奇异优酷B站这种每台手机几乎必备的APP到每天刷手机在朋友圈微博想躲也躲不掉的各种短视频……


 

 


 

视频节目的收看时长、类别、我们观看这些节目的方式、对节目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人就节目内容的讨论……


 

 


 

这些因素彼此交织,经意和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情绪、行为,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智商和情商。


 

 


 

正如这些节目各有不同,观众也人人有别。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你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者,那么你也应该会明智地选择多媒体走进生活的方式,right


 



 

Editor's Note / 编者注:


 

小编在0时差中多次提醒过大家注意:要用辩证的眼光对待这些“大数据”。就比如这里呈现的三个“机率”,都是平均意义上的变化趋势,不代表个体。就拿那个有关糖尿病的“20%”来说,学者的意思是:如果把世界上所有人都按看电视时长从少到多排列,那些童年时期看了10小时电视的人,比起只看8小时的人,成年后得糖尿病的机率高出20%左右。我们不能把这个数字理解为:我家小孩现在每多看2×5=10个小时电视,他长大后得糖尿病的机率就是20%×5=100%(嗯,会这样理解的家长数学水平令人堪忧,不过小编真的已经在国外论坛上看到有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表达过这样的担忧了……)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 Dr. Nigel Barber on Psychology Today: Does watching TV make us stupid? (2009)


 

[2] R. Douglas Fields on Scientific American: Does TV Rot Your Brain? (2016)


 

[3] Takeuchi, H., Taki, Y., Hashizume, H., Asano, K., Asano, M., Sassa, Y., ... & Kawashima, R. (201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viewing on brain structure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Cerebral Cortex, 25(5), 1188-1197.


 

[4] Dr. Victor B. Cline on lds.org: How Do Movies and TV Influence Behavior?


 

[5] Longenberger, B. (2015). The desensitization to violence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oppression and slavery in Suzanne Collinss The Hunger Games trilogy. Now, 75.


 

[6]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3). Imitation of film-mediated aggressive model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1), 3.


 

 


 

下一条: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其实是虐待

关闭